閱 : 1692
據中國消費者報消息,近日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智聯招聘”員工參與倒賣個人信息案。該案涉及公民個人信息達16萬余份,一份信息被賣5元左右。該案件在北京市朝陽法院第二次開庭審理。
按照“智聯招聘”的正常信息銷售流程,企業需要與“智聯招聘”簽訂正式合同,待繳納服務費用審批生效后再以企業賬號的形式獲得用戶個人簡歷信息。
此案中,無業人員鄭某為了獲得公民簡歷信息,偽造假企業營業執照并提供給智聯招聘工作人員盧某和王某,獲得企業會員賬號,從而獲取大量公民簡歷,然后在淘寶上售賣,一份簡歷的出售價格為5至6元不等。
其實,這并不是第一次出現“員工參與倒賣個人簡歷”的案件。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6月22日,“智聯招聘”向公安機關報案稱,公司發現員工申某私下出售幾十萬條網站的個人簡歷,內容包括姓名、身份證號、住址、電話、受教育程度、工作單位、薪資收入等個人信息。
該公司負責人說,按照公司的正常流程,銷售人員去找有招聘需求的公司,雙方簽署《服務合同》,對方繳納服務費用后,公司會提供網站簡歷庫下載的用戶名和初始密碼給對方,對方在已開通的權限內對簡歷庫的個人簡歷進行下載。報案的工作人員說,公司每份簡歷對外的市場報價是50元,但申某對外的兜售價格為2元一份。
2017年6月2日,申某因涉嫌非法獲取公民信息罪,在朝陽法院出庭受審。經審理,法院認定其行為構成非法獲取公民信息罪,判處申某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
《中國消費者報》記者從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的生效文書中看到,判決書中認定的被告人銷售或購買的個人信息數量均十分可觀,每次交易達上萬條數據的情況十分常見。
2018年10月29日,湖北省十堰市中級人民法院對一起倒賣公民信息案件進行宣判,被告人唐某利用工作便利,在其單位辦公室內盜取全國人口信息庫和全國機動車、駕駛人資源信息庫,非法獲取公民的個人戶籍、車輛信息約11300余條,并將以上信息轉賣,收款達十萬余元。唐某還指使女友涂某幫其操作微信聯系上、下線,讓涂某購買公民在移動公司登記的手機號碼信息約11700余條,并將信息倒賣,獲利約4萬余元。
2018年11月30日,安徽省淮北市中級人民法院公布的一份判決書顯示,被告人王某與他人一起在互聯網上通過QQ、微信等方式大量倒賣公民個人信息非法獲利。經查,王某銷售的公民個人信息(包括姓名、電話、地址等信息)累計達5萬余條。
在如今信息發達的時代,保護信息安全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都是非常重要的。對于企業來說,信息安全得到保障才能留得住用戶。信息安全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申請信息安全管理體系成為趨勢。